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争当排头兵

全省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

我校老师做展示


在11月26日至29日举办的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中,我校吕彭丰智老师做了题为《文学作品的“归去”例说》的优质观摩课。语文教研室做省重点高中优秀教研组经验分享讲座,迟洪臣、高兆强和季春光三位老师分别从个人、备课组、教研室三个层次点面结合向全省同行介绍了省实验语文教研室的建设经验。




吕彭丰智老师做课

《文学作品的“归去”例说》


我校吕彭丰智老师与122中高二十四班同学共同完成展示课,其授课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归去”例说》。吕老师带领同学们从语文课本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苏轼的《定风波》聊起,分析二人“归去”心境的异同;进而由古及今,探讨散文《我心归去》中作者韩少功的“归去”心态。



高中就读于122中学的吕老师在最后亦与同学们分享了当自己找工作不知何去何从分外迷惘时,经过当时班主任老师的指点迷津,找到人生方向的宝贵人生经历。吕老师将个人感悟融入文本,让同学们感悟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境,“自然”、“现实”、“故乡”固然都是“归去”的众多选择,但每个人最终的“归去”都如苏轼所说“我心安处是吾乡”。本节课堂吕老师就同一词语在不同文本中的分析,有效地探寻了“归去”一词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规律,同时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理解的初探。

此后,吕老师也在下午的培训会上做课后反思。




迟洪臣老师交流

深研学情,有的放矢


学情

学生语文成绩不稳定,阅读时好时坏,科技文、小说、散文、诗歌阅读总是出现以偏概全,理解错误甚至是完全歪解。作文写作业时流于表面,没有逻辑性可言。

其实我觉得这些问题基本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能很好地解决读的问题。文本的阅读应该是一个不断找寻并接近作者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利用文本找寻自我存在的过程。

以《在桥边》梳理人物设计关系

“他们”和“我”,“我”和“心爱的姑娘”两对看似融合实则矛盾的人物关系,是文章主题的关键。一方面表现政府在进行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只关注物质建设,而不关注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表现百姓生存状态,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矛盾状态,在无趣的物质生活中,守住精神追求是多么的重要。

归结

语文的基本问题是字、词、句、章。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都有一定的“法”,不同的“法”造就了不同的文章魅力。阅读中我们光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更要通过对词、句、章法的准确把握走入作者的构思层面,惟其如此,我们的阅读才有意义。

既然是阅读,就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反复的不受干扰的阅读。

语文要教语言文章的基本规律,去发现作者的思路建构。

高中语文各部分知识特点虽然不同,但不能截然分立,通性教学能很好化繁为简,减少混乱。

高中三年语文教学要成完整体系,不能把高一高二对文本的诗意解读和高考阅读对立起来,这二者没有本质差别。




高兆强老师交流

精彩了自己,然后才是语文!

语文学科的特质

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看的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评价的是操作的能力;而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还要评价开发的能力。

备课组的重要性

它是学校教学管理序列中最后的一环,是最终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这一团队是否和谐,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这一学科的教学效果。

高三语文备课组的教学管理理念

进度单元化统一,资源个性化共享。

进度单元化统一,就是在日常的备课组教学管理中强调时间点,即一段时间内备课组成员的教学进度是一致的。

资源个性化共享,就是在教学实施环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情、学情,在统一学案之外,补充个性化资料,但必须与备课组成员共享。

提倡“因材施教”,更提倡“为教选材”。

高三语文备课组学案编制模式:

专题专人负责,专人专题讲解。

高三语文备课组教案书写模式:

在高三复习阶段,改变了以往的教案书写模式,变教案为教学日志,每天以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总结反思的同时完成对下面课程的设计。

备课组日常建设理念

一个备课组理应有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更应该有成员之间的互相欣赏。

组织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则是增强备课组凝聚力的有效方式。



季春光老师交流

浅谈发展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

语文教研室建设

定位角色,引领专业发展

从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与教研室发展定位谈起,是因为思想观念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教研组长必须面对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这一角色重新定位。必须有原来的“信息传达者”“事务管理者”转变为“策划、研究的组织者”,积极思考,主动策划,促成教研室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在新的背景下,教研组的发展也面临转型,我们也重新定位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要引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课题研究和理论升华,整体提升教研室专业水平,谋求教师终身发展。我们教研室发展的定位是建立研究型的教研室。

建设顶层,搞好课程开发

教研室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语文课程成体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丰富语文课堂,注重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内知识与课外视野的融合。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校本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

依托课程,发展教学特色

语文教研室在校本课程体系框架内设计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系列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利于发挥教师所长,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研究型教研室的建设。

立足科研,引领教师发展

近些年来,教研室各位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有数十项。大家乐于研究,勤于研究,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实践科研,教学与科研成绩斐然。

让科研为课程服务,让科研为教学服务。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工作有指引,有依托,有支撑。

编写学案,锻炼教师队伍

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编写学案,多年来我们编写了许多学案,积累了许多编写学案的经验,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队伍,年轻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提高了业务素质。

专注文化,展示学科力量

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语文教研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力。

我的观点是,一个强校名校一定有一个优秀的语文组,语文组是一个学校文化的传承者,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担当者。今年省实验70周年校庆,从校庆主题的确定、到校史馆的材料整理直至最终布展的一系列工作都是由语文组承担的,新馆受到参观师生、校友的好评,这个工作圆满完成了,这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显现了语文学科的力量。


一个教研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也许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或者说是需要几代教师不断努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建设的。希望我们的做法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