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9-11-27阅读次数:14115
重塑常规——集体备课
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核心是推进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实施,落实“素养为本”课堂模型的构建,完成精品课例的打磨。校领导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每天进课堂听课,并看老师们的课堂同步直播视频,课后与老师交流,指导老师教学,指点青年教师成长;教务处组织召开了两次教学工作推进会议,每次都是持续一下午时间,组织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进行学习研讨,引导老师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明确省实验的教学要求也提出达到要求的途径。各教研室认真开展教研活动,落实我校的教学理念。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背景下,省实验不断打破常规又重塑常规,走出研究型高中的教学改革步伐。
本学期开始,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务处都会选定一个教研室进行教研活动的展示,并组织其他教研室主任一起参加,各教研室认真准备,共同研讨如何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截至目前,所有教研室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的展示。
部分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展示
▼
好的集体备课也是磨出来的
作为第一阶段集中展示的收尾,10月29日,高一化学备课组代表化学教研室进行了全校的教研活动展示。备课组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情境、学习主题、真实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讨。
而此次展示前高一化学备课组已经集体研讨了三次,每一次都发现新的问题,再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过程中,集体备课的真实意义凸显出来,老师们对学校提倡的教学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也逐渐了然于心。
在此次展示活动中化学备课组就将这三次备课的思考与全校老师进行交流,展示了如何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型,更展示了如何把集体备课真正当做高效的研究场,思想的碰撞器,进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如何通过集体研讨挑战问题,研究问题,并让我们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心理落地生根。
孙景峰校长指导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
高一化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展示
高一化学备课组的反思
第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境”没有与“问题”建立联系。
(1)有真实情境,但情境仅停留在引课;
(2)学习任务不够明确,情境不能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研究。
2.“情境”真实,但没有体现学科价值、社会价值。
(1)学生既不清楚苹果中何种物质发生反应,也无法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2)无法设计与情境、任务相关的问题。
3.宏观到微观转变存在问题。
(1)学生对引入的电化学实验原理学生不理解;
(2)电子转移微观思维为建立。
4.缺少知识运用环节。
(1)弱化了氧化还原理论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2)缺少任务驱动,未系统的梳理解决问题所用的化学知识与方
(3)未能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次集体备课解决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策略
1.明确学习任务“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2.由真实情境→引发探究问题→实验探究→符号表征,用情境贯穿第一个学习任务;
3.情境促进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讨论交流,体会化学学科价值、社会价值;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解决了教学中的情境问题;
5.解决了学生思维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变问题,做到了化学知识的“可视化”。
6.通过汽车尾气处理任务驱动,学生解决问题所用的化学知识与方发,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素养。
教研感想: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一种教育科研。与他人说一说,交流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进行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研,完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问题更精炼,建立完善的驱动系统。进行教研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学习新课标;
2.合理规划,突出重点;
3.明确教研任务;
4.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5.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是课堂。
展示由教务处主任鲁岩主持,官志海副校长做点评。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型,是我校研究型高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