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把学习带进现实
“把学习带到现实中,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改变,可以直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竞争力。”
这是“全球孩童创意行动”的发起人—— Kiran Sethi在TED演讲时说的一句话,这个行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主动寻找现实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它。这种能力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人才市场最看重的10项技能”中,就把“Complex Problem Solving(解决复杂问题)”放在了第一位。
而世界上所有注重创新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也都极其注重训练孩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何训练呢?欧美学校都钟爱一个名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创造力训练方法。“设计思维”发源于设计界,后来被各行各业借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方法论后,迅速风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学。它一共分为五个步骤,引导孩子们以“人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创新。
同理心(Empathy):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定义(Define):分析收集到的各种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头脑风暴(Ideate):打开脑洞,创意点子越多越好。
原型制作(Photo-type):把脑子中的想法动手制作出来。
测试(Test):优化解决方案。
有人把这种方法类比为一本菜谱,告诉你烧菜的步骤、烧的时间等,虽然每个人用它炒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但只要跟着这本菜谱仔细做,一般都不会做得太难吃。
学会用“同理心”思考问题,而非“同情心”
设计思维的第一步,是建立“同理心”,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体会他人感受的思考方式,和“同情心”有本质不同。比如有个人掉到山洞了,有“同情心”的人会说:“你好可怜。”但有“同理心”
的人会说:“洞里这么冷,你一定不好受。”
一个经典的同理心练习是:对着别人,用你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摆一个“人”字。你发现了什么呢?——你得摆一个“入”字。
有两个常见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快速进入“同理心”模式。
方法 1:角色扮演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那个人。
“角色扮演”让人们得以亲身体验对方的处境,用感同身受代替主观臆测。这种思考比先入为主的“我以为”更深刻。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却极少引导孩子思考“我给别人的帮助,真的是别人需要的吗?”比如灾区的人们更需要食物和被褥,我们却一厢情愿给人家寄去旧衣服(有些甚至都没有消毒干净),到头来也只是感动了自己。
怎么给特殊群体更好的帮助呢?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就曾面临这个问题,他们要为盲人做设计,
动手之前,他们做了一个“一小时盲人体验”—— 蒙上眼睛,户外探索一小时。其间,学生们互相搀扶着上下楼梯,偶尔会碰上树木,在几个空间里探索前行,聆听声音,触摸不同的材质等。
整个过程中,不时有学生发出呼救声,但慢慢地,他们安静下来,把自己当成盲人去思考一些问题,并决定:与其设计一些东西帮助他们,不如设计一些东西让他们享受正常生活。其中一位学生Kevin Chan设计了“盲人用的跑步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跑步地带,模仿户外情景。
“亲身体验”的经历,也更能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比如印度排名前十的小学河沿小学,那里的五年级学生有一堂课,叫“儿童权益”,学习这门课时,学生们会被要求制作庙里所用的香,连续工作八个小时,以体验童工的境遇。
当孩子连续工作了两个小时后,他们后背酸痛;连续工作一天后,他们的心态改变了。这群孩子自发走上街头,用切身感受说服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童工制度必须被禁止!他们还和企业家、工头诚恳对话,表达自己这一愿望,最后真的成功说服了大量作坊停止雇用童工。
方法 2:采访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但从小掌握采访的技巧,能让孩子更高效地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而采访最看重的就是提问的技巧。如何提问呢?最基本的原则是“5个W,1个H”,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在采访中有两个常用的技巧:寻找不一致,用得体的方式指出人们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注意语言之外的信号,比如肢体语言和情绪。美国男孩Logan La Plante就把采访玩得很溜。他从小在家上学,但学习面和知识深度比同龄人领先很多,奥秘就是在于他经常拜访一些网络科技公司,免费在那里工作,采访专业人士;晚上则请一个不同行业的陌生人喝咖啡,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
发现真实问题,并且重新定义它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只给我一个小时拯救地球,我会花59分钟找准核心问题,然后用1分钟解决它”。设计思维的第二步,就是要定义正确的问题。即,明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用一句很精简的话告诉别人,“你想如何解决什么问题”。
这里有一个常用句式——我们该(如何),为(谁),做点(什么),好解决(什么问题)。例如,我们该如何为会员消除他们在文化和技术上的差距,好促进大家的交流。
再比如,美国“天赋教育”(相当于我们的尖子班)有一道经典的领导力训练题:假设在2097 年,你和你的宇宙飞船机组成员正执行一次百年宇宙飞行的使命。着陆时却遇到了问题——你们降落在错误的着陆点上。在测量设备全毁的情况下,
你将如何率领团队走出绝境?
套用以上常用句式,问题就从“我如何率领团队走出绝境”,聚焦成了“我如何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尽快确定地理位置,联系救援”。
学会提出更多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上面两步“同理心——定义”是发现问题, 从“头脑风暴”开始,孩子进入解决问题阶段。
“头脑风暴”,要求孩子尽可能多地写下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创意点子,不拒绝任何疯狂的想法。这可不是让孩子坐在那里苦思冥想。那么,
如何打破惯有思维的局限呢?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练习。
方法 1:黄金 60 秒
给自己60秒,写下你想到的所有可能。“头脑风暴”经常会设置一个很短的时间,给人们紧迫感。比如,在30分钟内想出100个方法,解决他们锁定的对象正在面临的问题。头脑风暴后,还要快速筛选创意,几十个创意经过小组讨论和筛选,只留下了1~2个,成为设计方案的核心。
方法 2:自由联想
“树状图”特别适合用来收集发散的想法,比如,设置中心词为“月圆”,你能想到什么呢?联想出来的内容就可用发散状的形式写在旁边。
方法 3:强制类比
和“自由联想”不同,“强制类比”选中的事物往往相互之间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
但越是天差地别,摆到一起还一定要找出相同点时,结果越是有趣。思维导图中的“双重气泡图”就很适合用来做这类梳理。强制类比能给我们很多灵感,比如锯子借鉴了茅草边的锯齿,雨伞借鉴了香菇的形状。
把脑子里的想法“拿”出来试错最后两个步骤 ——“原型制作”和“测试”,经常是结伴出现的。
所谓“原型制作”,就是动手把脑子中的想法制作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不用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工具,只要孩子喜欢,乐高、橡皮泥、流行游戏等都可以。
欧美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和能力,这不仅帮助孩子检验自己构想的方案是不是具有真实的可操作性,更能帮助孩子打破“完美主义”,在实践中找到优化解决方案的新思路,而不是纸上谈兵。
它的目的是做“测试”,看看对方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得到了解决。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断试错的过程,也在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抗挫折能力。
收获创造力,更收获创造力自信
以上五个步骤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紧密循环,下面这六名初中生,就运用这样的设计思维,在六天五晚的时间中改造了ATM(自动取款机)。
同理心:收集需求
他们首先请教了银行行长,了解“客户怎么使用ATM”“他们最经常投诉的问题是什么”“ATM 盗窃最经常发生在哪个国家”这类专业问题。再到ATM生产基地实地考察,询问专业设计师:“互联网金融这么发达,支付宝早就代替了银行,对ATM业务会有影响吗?”然后走上街头,采访刚使用完ATM的路人。
定义:找准问题
根据上一阶段收集来的需求,他们列表区分“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和“他们实际需要的”,
然后再筛选出这些具体的核心问题。
头脑风暴:发现解决方案
对孩子来说,用创意写满一页纸其实不难。但有时创意没了极限,他们就请设计师给自己“泼冷水”,再次反思——“这些是你们喜欢的功能,
还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
原型制作:把想法从脑子里“拿”出来
他们拿出材料和工具,按照讨论出来的方案动手制作,完成脑海中的ATM模型。
公开展示:收集优化建议
最后,六人小组带着自己做好的模型走上演讲台,向坐在台下的ATM设计师、银行高管演示自己的方案:他们的ATM穿了一层自动感应的光电玻璃,人操作的时候,透明玻璃变为磨砂玻璃,保护隐私;玻璃外墙还可以卖广告位,不仅让排队的人不无聊,还能为银行带来二次收入……
这六个学生原本连银行卡都没怎么用过,更不用说了解ATM了,但最后他们却通过设计思维流程,非常有同理心地提出了改造ATM的方案,让ATM制造业上市公司首席设计师和银行高管都为其点赞。
正如纽约时报撰稿人Daniel
Pink所说,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的理性思考族群,但现在,它将属于一些有高的感性能力的人——他们富有创造力、具有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讲述故事的动情表达能力。